欢迎来到西语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建文教授:“咏物之诗”
作者: 发表时间:2021-12-01 阅览:
本网讯  2021年11月3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谢建文受邀为德语系师生开展题为“咏物之诗”的线上讲座。谢建文教授时任德语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同时也是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与教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多个类别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和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本次讲座由卢铭君教授主持,刘齐生教授致欢迎词。刘奇生教授致欢迎辞谢建文......

本网讯  2021年11月3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谢建文受邀为德语系师生开展题为“咏物之诗”的线上讲座。谢建文教授时任德语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同时也是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与教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多个类别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和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

本次讲座由卢铭君教授主持,刘齐生教授致欢迎词。

刘奇生教授致欢迎辞

谢建文教授以对“物”的概念解读和关系理解为出发点,分析何为咏物,何为咏物诗。接着通过例举及比较中德咏物诗,观察相关表现手法,以探究中西方对“物”的理解及感知差异,最后通过分析咏物诗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出了文学理论框架下的物转向问题,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

谢建文教授

谢教授在讲座上指出,我国古代的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即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咏物或格物诗体现了人对物的理解和感知,也潜藏着诗人/人使物摆脱意义强制、使物呈现为物(物性)的动机和内在冲动。通过对几首德语咏物诗的全面具体分析,谢教授指出,主体的感知何以使投向物的视线摆脱观念与功用的强制,而借助感官使世界中的物作为自身存在,也就是以自身为目的、构建起自己的秩序而获得意义。但有意义也正是问题所在。

卢铭君教授

讲座结束后,余杨教授和卢铭君教授就“咏物诗中主体性消解程度”和“印象派诗歌中物的转向”与谢教授进行讨论,谢教授也通过举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一思想碰撞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上一条:刘作奎教授讲座回顾: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评估

下一条:北京大学李昌珂教授“黑塞小说《悉达多》:保持内在的精神自由和高贵的智慧使然”讲座

扫一扫,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