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德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0年6月新修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专业简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系成立于1965年,属于建校时西语学院设立的6个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专业之一,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硕士点,1997年被评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003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3年获教育部学位办批准设立博士点,2017年设立德语专业硕士点。人才培养覆盖学士、硕士(学硕、专硕)、博士三个层次。德语专业现有教授3名(其中2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副教授2名(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讲师9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师资比例的79%。本学科点的教师队伍梯队合理,在业界拥有良好的声望,近5年共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多部,发表多篇三类以上高水平论文,承担多项高水平高级别科研与教研项目,所取得的科研成绩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目前每年招收2个本科生班共55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
一、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三个代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和职业化口译人才。
具体目标: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备娴熟的口译实践能力和口译技巧,以交替传译为主,掌握同声传译的基本技能,精通商务、外交、法律等领域基本知识的高级译员。毕业生能胜任各种场合的口译工作及文件翻译工作,成为具备过硬口译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口笔译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下设研究方向为德语口译应用研究,各导师会将密切注意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努力把握好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并能争取为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出1门及以上的课程。本学科专业具体研究方向如下表:
学科 门类 |
序号 |
学科、 专业代码 |
学科、 专业名称 |
专业方向 |
|
1 |
055110 |
翻译专业硕士MTI |
德语口译 |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四、必读文献
[空]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5学分,实践活动与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课程包括三大类:公共必修课程、学位必修课程(含专业必修和方向必修课程)、学位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到一年半,具体包括:
公共必修课程6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含《论文写作指导》)6-8学分,不少于3门课程;方向必修课程12学分;
学位选修课程不低于8学分,不少于4门课程。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生必须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课程,所修学分不计入上述学分。
课程类别 |
学分分布 |
公共必修课程 |
6 |
学位必修课程 |
专业必修课程 |
6 |
方向必修课程 |
12 |
学位选修课程 |
> 8 |
前言讲座 |
1 |
实践活动与科研训练 |
2 |
总计 |
> 35 |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MTI德语口译方向)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 |
开课单位 |
考核 方式 |
必修或选修 |
1 |
2 |
3 |
公共必修课程 |
28523101 |
政治理论 |
3 |
54 |
√ |
|
|
高翻学院 |
考试 |
必修 |
28523102 |
中国语言文化 |
3 |
54 |
√ |
|
|
高翻学院 |
考试 |
必修 |
专业必修课程 |
28523201 |
翻译学概论 |
2 |
36 |
√ |
|
|
高翻学院 |
论文 |
必修 |
28523481 |
笔译理论与技巧(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论文/考试 |
必修 |
28523482 |
口译理论与技巧(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必修 |
05242219 |
论文写作指导 |
2 |
36 |
|
√ |
√ |
西语德语 |
论文 |
必修 |
方向必修课程 |
28523483 |
交替传译(1)(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必修 |
28523489 |
交替传译(2)(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必修 |
28523484 |
专题口译(1)(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必修 |
28523490 |
专题口译(2)(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必修 |
28523485 |
同声传译(德) |
4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必修 |
学位选修课程 |
28523486 |
高级德语视听说(德) |
2 |
36 |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28523487 |
德语学术写作(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论文 |
选修 |
28523488 |
德语语言学基础理论(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28523492 |
中德跨文化交际(德) |
2 |
36 |
|
√ |
√ |
西语德语 |
论文 |
选修 |
28523493 |
科技翻译理论与实践(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28523494 |
德语篇章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28523495 |
中国典籍外译(德) |
2 |
36 |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28543496 |
德汉文学翻译(德) |
2 |
36 |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28523497 |
计算机辅助翻译(德) |
2 |
36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28523498 |
德语新闻视听与翻译(德) |
2 |
36 |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28523499 |
计算机辅助翻译 |
2 |
36 |
|
√ |
|
高翻学院 |
考试 |
选修 |
28523500 |
笔译工作坊 |
2 |
36 |
√ |
|
√ |
西语德语 |
考试 |
选修 |
前沿 讲座 |
05002707 |
前沿讲座 |
1 |
18 |
√ |
√ |
√ |
西语德语 |
考查 |
必修 |
实践活动与科研训练 |
28523603 |
实践活动与科研训练 |
2 |
36 |
√ |
√ |
√ |
西语德语 |
考查 |
必修 |
六、培养环节
1.综合考核。综合考核是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研究生综合考核工作一般在第二学期末完成。考核合格者继续论文工作;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科研能力突出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相关条例进行处理。
2.论文开题。硕士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3-5名专家参加的开题报告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各学科组可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论文开题的具体时间,如果条件成熟,也可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进行。若学位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选题报告,以保证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所在培养单位审批后存档。
未能按期完成开题的,培养单位应组织论证会,论证会须有导师和硕士生本人参加,硕士生汇报论文进展和下一步计划,培养单位根据论证情况对硕士生能否继续攻读学位作出结论性意见。
3.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两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
翻译实践报告,即口译实践过程的描述。学生须转写字数不少于10000字/单词(原语加译语)篇幅的口译实践内容,并写出不少于5000德语单词的实践报告,内容包括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等。
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德语单词。研究论文的模板参考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4.论文工作检查。硕士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在撰写过程中导师组要根据硕士生论文开题情况,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5.科研、学术活动。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各学科专业要为硕士研究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开展学科前沿讲座、开设文献阅读课等。科研、学术活动详见各学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6.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学科专业可根据本学科特点确定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活动结束,指导教师给予相关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7.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综合考核、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检查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硕士生导师应立德树人,引导硕士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制定和执行硕士生培养计划,激发硕士生科研创新潜力,引导硕士生开展学术研究,强化硕士生规范训练,提升硕士生学术道德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