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团学时空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时空 >> 正文

北外王炳钧教授应邀作客广外

发布日期:2018-05-15    作者:文:广东外琴 照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系 黄梦琳 邓诗琴语外贸大学德语系 邓诗     来源:     点击:

  本网讯  2018年5月1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王炳钧教授应邀来我校德语系为高年级学生、硕博生及德语系教师进行题为“现代德语文学理论”的学术报告,王炳钧教授和在座的广外师生们分享了他对文学为什么会存在以及文学的发展的真知灼见

undefined

 

在讲座开始之时,王教授就提出,从人类学的观点来说,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探讨物是什么。 

接下来王教授详细地向在座的师生们介绍了文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

从古代农业社会开始,以说书、讲故事为例,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前人的知识、生活经验等,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打发时间、消遣娱乐的作用。

14、15世纪,印刷术的发展以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带来文字的普及,语言开始规范化,文学开始以文字的形式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

18世纪市民阶层的兴起催生对消遣娱乐的需求,文学创作的主题不再受限于讨论真与美、对与错,小说的出现更是引发人们对于文学的真实性和道德性的讨论,并由此引发人们对于文学作品里虚构的审美现象的思考。

undefined

台下师生无一不聚精会神于王教授风趣生动的演讲


19世纪,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促使民族文学的产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实证主义实验性可验证的方法被应用到文学研究,实证主义的过度使用最后也遭到质疑与批判,由此学者开始划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

20世纪对文学的研究先是经历了研究文本本身,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文学的研究开始转向关注文学的社会性问题,并提出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20世纪晚期的文学研究则渐渐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

90年代越发精细的学科划分引发人们对人文学科作用的质疑,“弥补论”则认为文学可以弥补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损害,对“弥补论”的不满引发的改革则提出文学要克服学科分科越来越细而造成的学科间的隔离以及文学要回到关注人和存在本身,文学研究的重点转向研究文学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以及文学对人的塑造作用。

undefined

提问环节台下师生踊跃发问、积极互动


短短90分钟的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王炳钧教授博闻强识,脱稿演讲却又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座师生无一不叹为观止,生动有趣的讲课风格更是极大地吸引了在座师生的兴趣,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在讲座的尾声甚至提出延长讲座的请求。

讲座的尾声王炳钧教授寄语在座的同学们要清楚什么是中国文化,要明白是哪些文化因素把我塑造成今日之我。作为外语学习者、作为沟通中德文化的使者,也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中德跨文化交流。

 


联系方式

办公室电话:(020)36207117

学生工作电话:(020)36207116

地       址:中国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第四教学楼 510420

  • 官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