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12日,我院联合我校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和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共同举办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活动,针对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方法、路径开展经验交流。副校长何传添教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区域国别研究党支部党员代表、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领导和党员代表、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亚非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党支部党员代表共聚一堂,相互学习、交流区域国别研究经验。
学科共建交流活动由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卢铭君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钟祖昌教授和亚非语言文化学院田克萍教授主持。广外云山资深学者、西班牙语系袁东振教授,广外云山首席专家、西语学院王战教授,西语学院法语系吕继群副教授,广外云山杰出学者、广东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青教授,广外云山领军学者李形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邹嘉龄副教授,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印地语专业田克萍教授,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孟加拉语系主任陆梦琪老师进行了交流发言。
王战教授从“西学东渐”谈起,指出近现代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构建本体性、独立性、集成性、稳定性、开放性的知识体系。我国区域国别学重要发展路径之一就是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李形教授着重指出了区域国别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史学等学科的不同之处:传统的人文社科是先学科后问题,区域国别学是先问题后学科,后者侧重利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系统的方法,从地理、空间、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跨学科解决特定问题。李形教授特别强调了虽然区域国别学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但研究者个人的理论素养十分重要,他还强调了小组或团队合作学习、研究的重要性。
田克萍教授探讨了语言教师学术转型以及借助学校“外语+专业”培养区域国别人才培养问题。田教授还介绍了国内部分兄弟院校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方面的良好经验。
袁东振教授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是实践性突出的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密切相关。我们对世界上一些国家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存有空白,外语专业教师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对其进行研究,力争跨越学科壁垒,用比较的方法,从对象国家或地区的视角、全球视角、中国视角、第三方视角(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等视角出发,为中外文明互鉴服务,为国家需要咨政建言。
邹嘉龄副教授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应用,讲述了自己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区域国别研究的经验。
吕继群副教授结合在非洲部分国家实地考察的经历,突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实践性学科性质,指出进行田野调查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出海以及学者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李青教授简要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情况,重点提出区域国别研究到底何为的问题,建议大家要有任务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在某一领域持续深耕,做出成绩。
鹿梦琪老师讲述了资料搜集与咨政报告撰写方面的经验,建议将个人兴趣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为国家服务,同时提醒大家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西语学院的王秀民书记、亚非学院梁洁书记,全永根院长,分别做了指导发言。副校长何传添教授高度称赞了此次活动的举办,并表示大力支持此类交流活动的开展。此次三个学院/研究机构的教师党支部联合举办的联学共建项目非常有意义,旨在以一流党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通过此次活动,大家拓宽了视野,紧密了合作。三个学院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协同融合、优势互补,在原有基础上守正创新,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区域国别学科的高水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