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21日,第5届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云端举行。本次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及广东省语言和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及德语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德国耶拿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州商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和青年学者齐聚云端,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吸引了逾300余名师生参加会议。
部分与会嘉宾一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胡文涛教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敖湘晖书记、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葛诗利教授和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刘齐生教授分别代表学校、学院和两个研究中心为本次会议致辞,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杜卫华副教授主持开幕仪式。胡文涛常委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石与方向,而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融合符合时代趋势,也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历来关注和重视的研究领域。敖湘晖书记向与会专家与师生介绍了西语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表达了对青年学者探索这一全新领域的支持和期待。葛诗利主任认为人工智能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领域,而应该与文科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刘齐生主任在向与会人员表达欢迎的同时,强调当下外国语言文学应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推动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领域的研究,从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各个领域开创新的研究主题与方向。
本次研讨会设置主旨发言以及“大文学:数字与传统人文方法的碰撞”、“翻译学:传统与现代技术背景下的误译”和“语言学:方法创新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三个分论坛。在主旨发言环节,四位专家聚焦计量研究、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以及计算批评等关键领域。在发言《德语名词的句法特征:一项基于依存树库的计量研究》中,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媛教授基于汉堡依存树库,依托依存语法,选取“概率配价模式”,对名词修饰语的出现频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补充了一些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发现的结论。刘齐生教授在主旨发言《“偏”译与文明碰撞——德据青岛时期前沿话题历史比较语用学研究》中对偏译现象做了深度解读,认为它是基于本民族文明观的有意识的翻译选择,通过分析比较德据青岛时期德语城市管理文告及与其并列的汉语译文,可更深刻地理解其时的文化交锋,更好地领悟当前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天津师范大学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郝岚教授在主旨发言《莫莱蒂的语文学来源与批判》中指出,莫莱蒂的“远读”及“世界文学”猜想,对数字人文的宏观研究有重要启发,对世界文学的猜想与语文学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超越了文学批评范畴,应该引起我们对人文研究方法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所赵薇助理研究员在发言《作为计算批评的数字人文》中指出,批评家须从自身的领域知识和细读经验出发,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与算法进行对话,激活工具的“自反性”,达到破除算法黑箱,发现文本背后的生产逻辑的目的,从而使“人”的维度在数字时代重放异彩。
“大文学:数字与传统人文方法的碰撞”分论坛由程林副教授主持,着重探索了传统与数字方法在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影响-接受研究中的差异、碰撞或融合。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泉、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讲师、著名科幻作家刘洋、耶拿大学博士生段庭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程林和中山大学副教授江晖通过四个报告,从不同侧面探索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以及传统和数字方法的交互。“翻译学:传统与现代技术背景下的误译”分论坛由崔涛涛博士主持,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刘佳芮、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彭丽、广外西语学院副教授杜卫华和讲师胡忠利以及西语学院讲师崔涛涛对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实践中的误译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语言学:方法创新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分论坛由吴晓钢博士主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练斐、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陆娇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吴晓钢、广外博士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杜禹和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宋华分别介绍了他们在使用语料库、眼动、计量学等技术与方法解决语言学问题的实践。
郝岚教授、李媛教授、刘齐生教授、王京平教授、张辉教授、赵薇助理研究员对分论坛青年学者的发言做了精准而又极具深度的点评。刘齐生教授在闭幕词中指出,跨学科的深入融合交互增进了不同学科学者对特定领域(如文学)的理解,同时也映射出了本学科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而这种融合发展正是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系列会议的初心和愿景,并表示外国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系列研讨会将继续举办,欢迎国内外学者继续积极参与系列会议的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