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外波兰语系茅银辉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最新一期AHCI目录期刊《Pamiętnik Literacki》(文学日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波兰剧作家廖抗夫的<夜未央>在中国的文化影响》。
2021年12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波兰语系主任茅银辉教授(第一作者)与波兰托伦哥白尼大学马奇·沙特科夫斯基(Maciej Szatkowski)教授的合撰论文《波兰剧作家廖抗夫的<夜未央>在中国的文化影响》,于波兰的波兰文学领域最高级别学术期刊《文学日志》(Pamiętnik Literacki)2021年的第四期上正式发表。
《文学日记》封面
《文学日志》第三期背面预告
《文学日志》是一本致力于波兰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领域的学术季刊, 是历史最久、最具声望的波兰语期刊。该期刊面向海内外广大的读者群,是了解波兰文学成果和学术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在文学界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它创建于 1902 年,由波兰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亚当·密茨凯维奇文学协会联合出版,其前身是《亚当·密茨凯维奇文学日志》(Pamiętnik Towarzysto Literacki im. Adam Mickiewicz)。《文学日志》被BazHum、CEEOL、CEJSH、ERIH PLUS、ISI Master Journal List (Philadelphia list)、Index Copernicus、Scopus等众多核心数据库收录,属于波兰最高级别的AHCI学术期刊。
文章围绕波兰戏剧家莱奥波德·坎普夫(Leopold Kampf,中文译名:廖抗夫)的作品《夜未央》(Le Grand soir)的命运进行撰写。这部在波兰不为人知的戏剧用德语写成,在法国首演,由李石曾从法语翻译成中文,该剧本作为最早被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两部西方戏剧之一被载入中国现代戏剧史,对中国现代戏剧具有重要意义。直到今天,它还是中国戏剧学家分析的重点,
茅教授在文章中指出,西方著名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改编在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剧本《夜未央》的流行则应归功于李石曾、巴金等中国著名翻译家。然而,作为一位社会主义者和青年波兰时期的戏剧家,廖抗夫的作品至今还未被研究过,他的戏剧在中国不寻常的命运依旧鲜为人知。文章讨论了《夜未央》对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试图审视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活力。
文章封面及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