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4年9月18日下午,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Rösch教授在北六教A209教室举办了以自我生活的虚构:1945年后德语文学中的自传小说为主题的德语文学讲座。德语系系主任吴晓钢副教授主持讲座流程,西方语言文化学副院长卢铭君教授致欢迎辞。
Gertrud Rösch是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教授,海德堡大学对外德语语言研究所(IDF)所长,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海外德国学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成员以及《文学之路:中德语言与文学研究》杂志和《文学年鉴》期刊联合主编。Rösch教授是虚构与真实关系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曾出版《事实与虚构》等多部学术著作。
在本场讲座中,Rösch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自传小说的概况,以此延伸到虚构和事实文学的内容和要素,进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事实和虚构在自传小说中的交织和联系。为了向同学们更加清晰地阐释该主题,Rösch教授展示了五部经典自传小说的片段,并对小说作者和主要内容作了生动且详细的讲解,采取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听众对于事实与虚构的理解。
Rösch教授讲座
作为例文,Rösch教授第一篇选用的是Thomas Mann之子Klaus Mann的代表作之一——影射小说Mephisto(中文译名《恶魔的交易》)。自传小说的主人公取材自现实,但借助虚构的手法讲述故事,包含了对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描写等。Mephisto源自歌德的作品《浮士德》,Klaus Mann将诗歌中的这个形象与纳粹时期的现实人物形象相结合,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
Rösch教授选用的第二段例文出自Peter Weiss的自传小说Abschied von den Eltern(中文译名《与父母告别》)。1938年作者和父母离开德国进行逃亡,余生在瑞典度过。作者在对父母的回忆描写中添加了部分虚构创作的元素,因为自己的记忆存在漏洞且因为父母已去世,回忆无法完全再现。
第三段节选自奥地利女作家Ilse Aichinger的作品Die größere Hoffnung(中文译名《更大的希望》)。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纳粹时期有犹太血统的小女孩在父母离开以及外婆自杀后独自生存和成长的故事。在Rösch教授展示的片段中,此篇小说借助对童话故事的引用,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有减轻悲伤、自我保护的作用。
第四段文本来自Wolfgang Koeppen的回忆录式小说Junge(中文译名《青年》)。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回忆,重要人物是他病重的母亲。作者借助希腊神话表达了对于母亲离世后的希冀。
Rösch教授选用的最后一段文字出自Martin Walser 的自传小说Ein springender Brunnen(中文译名《迸涌的流泉》)。叙述主人公约翰从6岁到18岁的经历,书中主人工与作者有着相同经历,作者对自己的过去加以文学创作,反映了1932至1945年德国那段最黑暗、最野蛮的历史。
讲座最后,Rösch教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理解和探讨虚拟和现实写作手法交织的作品及其影响是德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非常清晰的新研究方向,回顾和理解过去五十年的经典示例能帮助为读者提供深度思考和交流的机会,提升文学品鉴能力。
Rösch教授回答提问
Rösch教授的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事实和虚构结合写作的兴趣,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提问。教授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热情细致的回答和解释,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