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5年5月17日,第五届全国高校德语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决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历经3个月的多轮激烈角逐,我院2021级学子练丰仪、张赫菱从全国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其中,练丰仪荣获全国特等奖,张赫菱荣获全国三等奖,吴晓钢副教授获优秀指导教师。去年,我系的刘思敏同学在该赛事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今年练丰仪同学再创新高,拿下全国特等奖,语言学赛道全国第一!

练丰仪同学(前排左三)获奖
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主办,赛事覆盖德语文学、语言学、翻译、跨文化区域与国别等多领域研究,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德语专业学术类竞赛,大赛旨在培养德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本次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吸引了全国50所院校的180名选手参与,投稿共计140篇。初赛排名前20%的选手前往浙江大选参加现场展示与答辩,决赛由全国德语学界知名教授及学者担任评委。
练丰仪同学本次参赛的论文题目为《德语二语者OVS句加工中的花园路径效应:一项眼动研究》,由吴晓钢副教授指导。该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了德语二语者利用不同解歧方式加工OVS句的效果差异及二语水平的调节作用,对德语学习者解歧加工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决赛现场,练丰仪同学与来自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重庆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选手展开激烈竞争。她首先向评委专家充分展示了研究成果,并逐一回答了评委对于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疑问,其研究成果与现场表现获得评委高度肯定,最终斩获全国特等奖。
张赫菱同学本次参赛的论文题目为《读后续写对德语二语格标记习得的影响研究》,由吴晓钢副教授指导。该论文选题能够围绕读后续写任务对德语格标记(如四格、三格)习得的影响,结合输入假说(Krashen)与输出假说(Swain)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如控制组与实验组对比、错误类型分析)展开论述,逻辑层次分明。紧密结合德语专业二语习得的核心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展现出作者具备一定的学术思辨能力与实证研究基础,对提升德语二语教学中语法习得策略有参考价值,荣获全国三等奖。

大赛合照
德语系在学校和学院领导下,致力于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品牌,高度重视本科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抓好“发动、培育、实践、提升”四个重点环节,提升学生参赛水平,为学生搭建竞赛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
获奖选手感言
德语21级练丰仪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去到浙江大学线下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德语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决赛。从论文定题到实验修改,从数据分析到结果产出,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才能厚积薄发。准备比赛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磨练,更是对身心意志的锻造。于我而言,这次比赛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让我对自身的学术目标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我特别感谢吴晓钢老师的细心指导,是他为我打开了心理语言学的大门,引领我不断前行。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此次比赛让我有机会结识各高校的优秀本科生,了解国内语言学的前沿方向。参赛选手无一不是基础扎实、态度严谨的研究者,他们的学术视角广阔,技术运用成熟,是未来德语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她们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点评每个参赛作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希望我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能继续保持这样纯粹的心态。
德语21级张赫菱
非常荣幸能在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中获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论文的认可,更是对我学术探索热情的鼓励。感谢吴晓钢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在选题、实验设计到讨论分析的每一步中都给予我极大的启发与支持。同时也感谢浙大评委老师和大赛组委会对我研究工作的肯定。未来我将继续在语言习得与实证语言学的道路上深耕,不断求索。“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愿与学弟学妹们共勉!